后疫情时代,跨域结合AI、资通讯的大健康产业更成显学,面对这个转型时刻,台湾该如何掌握新机会?
2020年第18届远见高峰会,第五场专题论坛就以“大健康产业,生医与科技新蓝海”为题,由《远见杂志》副总编辑林让均担纲主持,并邀请到美国史丹佛大学医学院政策成果暨预防中心主任王智弘、天成医疗体系创办人张育美、秀传医院董事长黄士维进行对谈。
林让均:疫情危机可以是产业转机林让均开场指出,新冠疫情自去年底开始严重影响著全世界,截至11月5日为止,全球确诊者已达4700万人,并有超过120万人死亡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更悲观预估,全球感染过新冠肺炎者,恐近总人口的10%,只是许多人无症状,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危险之中。
她表示,随著秋冬到来,第二波疫情开始肆虐欧洲。法国和德国更在近日决定,重启全国封城的隔离措施,英国首相亦决定自11月5日起,再次实施一个月的全面封锁措施。疫情威胁从未减低,然而,“疫情带来危机却也驱动了产业转机!”
王智弘:携手国际、顾及弱势,打造台湾防疫新未来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王智弘,现为史丹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、防疫医疗政策中心主任。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,他便开始紧密追踪台湾防疫政策,并在3月初撰写〈台湾对新冠肺炎的应变〉一文,登上美国医学权威杂志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》(JAMA),让世界看见台湾成功的防疫成果。
首先,面对充满挑战的后疫情时代,王智弘表示,虽然台湾今年在防疫的表现亮眼,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,对于台湾医疗产业未来的趋势,他提出两点建议。
“首先,台湾要有练兵的机会,”王智弘指出,台湾防疫表现优异固然值得嘉许,但生技业却也因此面临到“无病体可用”的窘境,导致台湾开发疫苗的进度落后国际。
他建议,若要迎头赶上“国际防疫队”的脚步,必须尽快打开与各国的合作。“结合新南向政策,也许是一个方向,”王智弘指出,东南亚疫情较台湾严峻,台湾可透过向东南亚各国寻求病体,以避免国内生技业未来再次遇到病体不足的问题。
第二,随著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,科技与医疗集成趋势不可抵挡,但王智弘也指出,在推广医疗科技的同时,绝对不能忽视弱势。
罕见疾病、偏乡、贫穷家庭,都是一个公民社会应该去照顾的对象。王智弘以自己在美国看诊的经验出发,指出社会中仍有大量被忽视的群体,应该被纳入医疗的框架之中。他呼吁,台湾在快速发展医疗的路上,一定也要去注重少数族群的医疗权益。
张育美:松绑法令、结合科技,远距医疗应用想像无限第二位与谈人张育美,31年前与夫婿创造天成医疗体系创办人,如今天成已成为桃园地区最具龙头地位的医疗机构。
后疫情时代下,各国纷纷祭出了封城、隔离、防疫距离等措施,以减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。“远距科技”的发展与运用,也因此有了突破性的发展。
张育美指出,为了因应疫情下的远距互动,机器人正快速地与医疗产业结合。举凡环境的清洁、无接触测量体温,到隔离病房的送餐服务,如今都能够过机器人解决。
天成医疗也在今年成为全台首家引入微软Hololens(混合实境头戴装置)的医疗院所。
张育美分享,透过Hololens的扩增实境与虚拟实境的应用,未来在进行居家照护时,病人可以近乎零误差地,与医师在虚拟空间中对话、交流,犹如在诊所看诊般身历其境。
不过,张育美也表示,虽然医疗科技的应用遍地开花,但台湾的远距医疗应用仍只局限在离岛、山居与部分特殊状况。她呼吁政府,应尽速松绑法规,让台湾远距医疗科技能有更大的市场发展。
黄士维:医院携手创投,打开医疗新创新商机第三位与谈人黄士维,目前既是秀传医疗体系的第二代经营者,也是亚洲远距微创手术中心院长。
呼应张育美对医疗科技远景的期待,黄士维指出,台湾虽然在医疗与资通讯产业都有很强的硬实力,但在集成上,却始终存有断口。
台湾医疗新创团队缺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。黄士维一针见血指出,在美国,医院会主动提出创业项目,让外界资金投资,由于是一线医师的创意,往往能快速落地;反观台湾,大部分的医疗创投都缺乏实务经验,也因此容易失败。
因此,去年年底,秀传医院宣布进军“创投界”,创下全台第一个由医院成立创投基金的纪录。短短不到一年,秀传便锁定投资11个新创标的,并准备开始募集第二笔基金。
黄士维期待,透过医院主动出击,打造新创试验场,让医师的创意走出白色巨塔,也让科技人能走入医院,理解医疗现场的真正痛点,共同创造医院与新创的双赢模式。
本文由:球王会体育 提供
全国服务热线